【教学】校内外督导协同发力 双时段会议精准锚定教学提质——医学技术学院召开院级督导工作会议

发布者:医学技术学院发布时间:2025-10-12浏览次数:10

  2025 10 9 日,医学技术学院采用 “线下 + 线上” 双时段联动模式,分阶段召开院级督导工作会议:下午 13:00,院内督导专家齐聚会议室复盘教学工作;晚间 20:00,校外督导专项会在线上同步启动。会议围绕教学督导成效总结、数智课程建设推进、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及青年师资培育四大核心议题,既系统梳理了上一学年教学工作的亮点与不足,也明确了本学期的改进方向,为学院医学技术类人才培养质量升级筑牢协同保障基础。

本学年,学院组建 “校内专业 + 校外多元” 立体化督导团队:13 名本院高级职称教师均深耕专业教学一线,熟悉课程重难点与学生学习痛点;5 名外校专家则涵盖高校教学与教学管理、医院临床实践、医疗数智化研究等领域,既能从行业视角审视教学与岗位需求的衔接度,也能为跨学科教学提供新思路,形成 “校内抓教学落地、校外拓行业视野” 的督导合力。

13:00 的院内督导会议上,院级督导秘书李佳老师首先对上学期工作进行量化总结:督导课程覆盖率达 86%,授课教师覆盖率达 94%,圆满实现 “重点课程全跟踪、外聘教师全覆盖”的督导目标;从教学效果看,高分课程普遍以“内容贴合行业实际需求、课堂互动设计充分”为核心优势,待改进课程的问题则集中在教学细节优化、案例更新时效等层面,为后续整改提供清晰靶向。

结合教育部数智教育建设要求,副院长陈凤贞在会上明确本学期督导工作两大重点:一是聚焦数智课程“内容 + 资源”双提升,通过督导推动教学内容精准匹配数智医疗发展需求,同步完善授课资源体系,核心目标是切实培养学生的数智思维与实践应用能力;二是深化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深度,后续将邀请校外课程思政名师分享示范课堂经验,引导教师挖掘数智课程中蕴含的科技报国、精益求精等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 + 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同时,她特别强调,需同步跟踪教创赛、青教赛参赛教师的授课情况,以“督导反馈—整改优化—再督导”的模式,助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快速成长。

当日20:00的校外督导线上会议中,陈凤贞先梳理了上学期校外督导的亮点:5 位外校专家覆盖学院 4 个专业,64.7%的受评课程评分超 90 分,尚书老师的《口腔医学美学》课程授课语言清晰、逻辑严密、内容贴合临床实际;莫非教师的《医学免疫学》课程 “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实时引入学科前沿成果” 获得专家高度评价;针对 5 门评分在 80 分区间的课程,专家也精准指出“课堂互动形式单一、讲授方式偏传统” 等具体问题,为课程改进提供专业建议。

会议还明确了两项重点工作的协调方案:因教学楼修缮,实验教学要调整到本学期后 8 周,学院会在 10 月底前摸清各专业实验需求 ,提前协调实验室预约,确保实验课不耽误;针对眼视光学新专业,一方面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新进博士结对,从教案编写、课堂把控等方面 “传帮带”,另一方面联合眼科医院、视光企业共建实践基地,让学生能早期接触验光配镜、视功能训练等实际操作,帮新专业打牢教学基础。此外,外聘督导周小理教授还针对论文写作课程跨专业授课的问题提了建议:“现在不同专业的论文写作课内容差异大,建议先制定统一的核心大纲,明确学术规范、论文结构这些共通内容,再让跨学科教师联合备课,打破专业壁垒,帮学生真正掌握学术写作方法。”

此次双时段督导会议,让学院的教学实践经验与校外的专业智慧实现了 “双向赋能”。无论是数智课程的内容优化、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还是新专业的教学基础夯实,都有了清晰的推进路径;更重要的是,通过校内校外督导协同,学院搭建起“发现问题 — 反馈整改 — 跟踪见效”的教学质量提升链条,为培养符合临床需求的医学技术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医学技术学院)